全球多晶硅產能過剩50% 國內企業(yè)自保艱難
2009年12月23日 8:47 4826次瀏覽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分類: 稀土
明年,國內不少多晶硅企業(yè)可能遇到一個棘手問題:產能過剩嚴重、價格繼續(xù)探底。他們要么集體將價格拉升,穩(wěn)住利潤;要么在虧損甩貨、停產待工、甩賣工廠等方式之間選擇一種,換得存活。
多晶硅供大于求
招商證券、長江證券、中金公司等多位獨立券商研究員最新預測稱,明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能將擴大到9000兆瓦,比今年的6000兆瓦上升50%以上。
“尚德電力、CSI阿特斯等主力廠商不僅在第四季度的出貨量超過了80%,而且紛紛上調了明年的出貨量預期、毛利率也回到了正常的15%左右。大家都認為,明年的太陽能電池產能會出現高增長。”招商證券研究員汪劉勝分析,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光伏需求大國對太陽能電池的重視程度加強,這會帶動太陽能電站、居民房頂太陽能電池安裝之外的其他需求,如自行車停車頂棚、火車站屋頂等。
如果是9000兆瓦的電池產量,將需要約6萬噸的多晶硅產量(1.5G瓦需要1萬噸的多晶硅),“而2010年多晶硅供應能力遠遠高于 6萬噸。”汪劉勝指出。
江蘇中能硅業(yè)一位高層昨天也對CBN記者說:“國外7個主流多晶硅廠如瓦克、Hemlock及韓國OCI等各有擴產計劃,總數量已有6萬噸(含電子材料用多晶硅),我國兩大多晶硅廠商江蘇中能、江西賽維分別有1.8萬噸和2.1萬噸的產能也將釋放,加上中國十多個千噸級規(guī)模的中小廠,全球多晶硅產能總計約有八九萬噸。”
價格繼續(xù)下探
產能過剩將導致國內多晶硅產業(yè)的大洗牌。“一些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時就力不從心,已在虧損。當時主要由于需求不濟,現在的困難是,多晶硅價格不斷下滑,很多中國多晶硅產品售價低于成本,所以繼續(xù)報虧。” 汪劉勝說。
光伏咨詢機構SoalrBuzz的最新數據也驗證了上述說法:125瓦(或更高的電池模組)今年12月的零售價是4.31美元/瓦(4.23歐元/瓦),歷史最低;另一種較低端的電池組件售價在1.98美元/瓦左右,相比年初的2.5美元/瓦大幅下挫。
電池價格的下降,直接反映到上游多晶硅的現貨價上。中金公司研究員陳華在一份報告中稱,多晶硅現貨價格從2008年4月的475美元/公斤已下降到目前的55美元/公斤,且價格沒有企穩(wěn)跡象。
上述中能硅業(yè)的高層說,多晶硅價格起不來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有些中小多晶硅廠今年年中時銷量不濟,現在需求恢復后它們在市場中甩庫存;與下游客戶簽訂了長期訂單的多晶硅廠,會因客戶的要求補一些新貨,這批貨的價格就比較便宜。
盡管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管理層平靜預測:“明年多晶硅價可能會上升。”但汪劉勝及另外3位業(yè)內人士都感到,多晶硅價格仍有下跌空間。
企業(yè)如何自保
“國內大部分多晶硅企業(yè)屬于中小型企業(yè),規(guī)模不到萬噸級別,成本比較高(60到70美元/公斤),這相比20多美元/公斤成本的國外企業(yè)有很大差距。就算明年對多晶硅的需求上升了,議價能力掌握在成本低的大廠手里。假設海外七大巨頭、中國的江蘇中能等企業(yè)都不抬高市場價,那么中國的中小企業(yè)就會處于 '只要生產就會虧損’或停產怠工的境地。”東方證券研究員鄒慧說。
如果采用冶金法、硅烷法等不同于主流西門子法來生產多晶硅,成本會很快下降到30到40美元/公斤,企業(yè)或許能自保。“但國外企業(yè)對前兩個多晶硅生產法的研究有十多年,始終不能達到6個9的硅純度,生產穩(wěn)定性也不夠。這種情況下電池轉換率會急速下降,從15%到16%的電池轉換率下降到10%,硅電池還不如薄膜電池更有競爭力,客戶不會下決心與這類多晶硅生產廠簽訂長期合同。”中能硅業(yè)上述高層非常擔心地說。
作為中小多晶硅企業(yè),現在需要想辦法穩(wěn)住多晶硅價。汪劉勝說:“下游的太陽能電池廠若能爭取更多政策優(yōu)惠使電池上網價提高,那么他們也不會給多晶硅等供應商們施加降價壓力。要不然,虧損的多晶硅企業(yè)就需要把工廠轉讓給長期看好這類產業(yè)的其他投資者,或者在生產技術上有更大突破,迅速降低成本。”
責任編輯:四筆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