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和德國的鎳經濟狀況報告——了解鎳的不同角色
2010年04月02日 11:2 5845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鎳資訊
對于工程師、建筑師、化學家或管理者來說,鎳不僅僅是他們所了解的那樣簡單。所有直接或間接靠鎳謀生的人都應該對鎳以如此之多的方式為社會生產力和可持續(xù)性所做的貢獻有更多的了解。
由于一般公眾很少能見到鎳,也沒有多少人了解鎳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作用,為此,國際鎳協會受命進行社會經濟方面的研究,更好地了解鎳的去向和所產生的變化—就生活質量、就業(yè)和創(chuàng)造財富而言。鎳協會一個新的出版物:社會生活中的鎳:持久的價值,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重點介紹了鎳對生活質量的貢獻。該文章從經濟的觀點分析了兩個國家的情況:之所以選擇澳大利亞和德國是由于鎳在這兩個國家的經濟中起的作用有對比性。
德國和澳大利亞
德國沒有鎳礦,自然資源匱乏。因此它的經濟以重工業(yè)和高附加值的技術出口為基礎。澳大利亞的經濟中也有較高的技術水平,但也大量依賴自然資源如鎳的生產和出口。澳大利亞的鎳儲量與鐵礦石和煤炭相比可能顯得不太重要,但該國仍是世界上第三或第四大(根據年份不同)的鎳生產國。它仍有巨大的儲量。
兩國經濟具有互補性,澳大利亞鎳產量占全球的12%,而德國鎳消費量占全球的9%。
全球排名 |
澳大利亞 |
德國 |
初級鎳產量 |
第3位 (12%) |
無 |
鎳用量 |
第24位 (0.12%) |
第4位 (9%) |
儲量 |
19% |
無 |
就業(yè)
毫不奇怪,鎳對于兩個國家社會經濟的貢獻有所不同。令人驚訝的是各種形式的鎳對于德國(這個無鎳資源無鎳礦的國家)經濟的重要程度。
就業(yè)人員總數 直接+(間接)* |
||
工業(yè)劃分 |
澳大利亞 |
德國 |
采礦/冶煉/精煉/回收 |
29929 |
2000 + (1000) |
進一步加工/制造 |
15460 |
118000 + (46000) |
直接合計 |
45389 |
120000 |
直接和間接合計 |
45389 |
167000 |
澳大利亞被稱為礦業(yè)國家,鎳工業(yè)就業(yè)人數3萬并不令人驚奇。但甚至在鎳采礦業(yè)相對薄弱的德國,鎳也對人們的生活帶來深刻影響。如果由于供應或法規(guī)禁止的原因而無法得到鎳,首先這不能被看作是重要的發(fā)展。當直接依賴鎳的就業(yè),即與產品和工藝有關的工作,由于無鎳而無法繼續(xù)下去時,這種態(tài)度將發(fā)生改變。
年收入
渦輪增壓機,航空,工業(yè)和海洋渦輪機,用于食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化學精煉的加工設備——都必須使用鎳才能運行良好或正常運行。
德國也因含鎳材料(合金鋼,不銹鋼,鑄件,鎳合金)的生產而著名,這些材料用于精心設計,高附加值的產品。與含鎳材料生產和使用相關的收入超過110億歐元。
產生的年收入 |
澳大利亞2006 |
德國2007 |
采礦/冶煉/精煉/再生 |
93億澳元 工資: 18.5億澳元 |
15億歐元 (主要是再生) |
進一步加工/ 制造 manufacturing |
39億澳元 工資:6600萬澳元 |
97億歐元 |
總計l |
131億澳元 工資: 25億澳元 |
112億歐元 |
(2007年1月: 1歐元= 約1.60澳大利亞元)
生活質量
但是數字告訴我們僅僅只是一部分。而人們對金屬生產,即從采礦到冶煉的感受并不總是完全良好的,研究提出,與其他主要行業(yè)相比,在這個領域工作的薪酬較高,工人受教育程度較好。所有的研究中都注意到這樣的趨勢,包括德國,但來自澳大利亞的數據最好。2006年,澳大利亞鎳業(yè)的平均工資為80000澳元,而全國平均水平為42000澳元。采礦和金屬9
加工行業(yè)約30%的勞動力為大學畢業(yè)生或研究生。比制造業(yè)(20%),批發(fā)貿易(20%),運輸和倉儲(21%)和建筑業(yè)(11%)要好。
復雜性
澳大利亞和德國的經濟在鎳的生產和使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國家也有所不同。然而,唯一不變的是,鎳是必需的,且與高技能的雇員、高價值的產品和工藝有關。正如經??吹降模鐣獡碛懈涌沙掷m(xù)的未來,這些產品和工藝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要考慮相應的結果。它意味著必須要考慮接觸鎳的后果特別是職業(yè)性接觸,目前正在提供科學數據,可明確界定所存在的風險。
工人和環(huán)境保護的標準在發(fā)展,所有這些量度匯到一起——科學、社會和經濟——現在我們對鎳和含鎳材料所做的貢獻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鎳側重于價值鏈的終端,它僅僅是一個長系列工業(yè)過程的末端,從礦石中提取鎳并將其帶入各種形式的產品(金屬、粉末、化學品),使其特性充分發(fā)揮而用于千萬種不同的方面。綜合評估鎳對社會的價值時將考慮就業(yè)、稅收基礎、投資和發(fā)展,以及與其生命周期相關的影響。
(《鎳雜志》2009年12月)
責任編輯:kitt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