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微博引發(fā)的社會關注: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支持地礦事業(yè)發(fā)展
2011年03月18日 9:50 14782次瀏覽 來源: 中國國土資源報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周懷龍、李偉鋒
為共和國添磚加瓦的地質人
—— 一篇微博引發(fā)的地質事業(yè)社會話題(二)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委常委蔡奇同志的微博,在業(yè)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讓記者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在當前電視、報紙、雜志、網絡、博客、論壇等日益發(fā)達的媒體中,地質工作為何瀕于失語?
不是嗎,在蔡奇微博的回帖中,有人就提出了這樣的質疑——“不要說得這么偉大,(地質工作)對我們老百姓的貢獻我還真沒看出來。”相信對地質人、對地質工作具有陌生感的,絕不僅僅這一位網友。
如何讓全社會更多地了解地質工作呢?正如徐紹史部長近日在一份批示中所言:“讓社會各方面了解、關心和支持地質找礦工作,對實施找礦突破戰(zhàn)略行動和開展其他地質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新新聞宣傳方式,要注重網絡等新興媒體的作用,要在‘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中大力發(fā)掘宣傳地勘人的精神風貌;緊密結合并服務于經濟發(fā)展的、開放的地質找礦工作,一定能獲得社會各方的關心和支持。”
毫無疑問,地質工作需要更多的宣傳平臺,要把曾經的以及現(xiàn)在的地質工作為國民經濟發(fā)展作出的貢獻,更多地展示給全社會,讓更多的公民都來了解、關心和支持地質工作。
一
歷史不會忘記,新中國成立伊始,礦產資源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查明的礦產資源不到30種,探明儲量的礦產只有2種,礦山只有300座,礦產品極度匱乏,產量更是少得可憐,原油年產量只有12萬噸。
于是,建設新中國的最先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礦——盡快找到國民經濟發(fā)展急需的礦產資源!于是,地質找礦工作被擺到了突出位置。上至國家領導,下到平民百姓,對地質事業(yè)發(fā)展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鼓勵和支持。政府政策、措施保障,百姓自發(fā)找礦苗、報礦。地質人所到之處,政府歡迎,百姓歡心。
正是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高度認可與期待,推動了地質工作蓬勃發(fā)展,使得地質隊伍空前壯大。到上世紀70年代,探明儲量的134種礦產資源,有力地支持了共和國的工業(yè)體系建設,300多座礦業(yè)城市拔地而起。
地質工作者進軍松遼大平原,在亙古荒原上書寫了中國石油發(fā)現(xiàn)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徹底改變了中國石油貧乏的局面。開發(fā)西部的文章,早在50年前就已經埋下伏筆——英勇的地質工作者在西部高山峽谷間,在戈壁荒原上,揭開鎳都金川面紗,讓包鋼的鐵水源源不斷,并自豪地告訴世界,在攀枝花,有10億噸以上的鐵礦儲量……
同樣,成昆鐵路、成渝鐵路、三峽工程大壩、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選線、選址的工程中,留下了地質工作者的足跡……
可以說,地質工作是那個年代被許多人羨慕的前衛(wèi)工種。地質工作者也以自身的艱苦奮斗,迎來了社會的廣泛尊重與認知。那時候,一首《勘探隊之歌》唱響大江南北,無論城市鄉(xiāng)村,無論男女老少,到處飄蕩著“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的歌聲,儼如當今最火爆的流行歌曲。
那情景,正像微博網友所感嘆的:“地質人苦,但他們也有樂。當看到豐碩的成果,他們會笑,當看到寶藏開發(fā)時,他們會笑,當祖國沒有忘記他們時,他們會笑。”
二
月有陰晴圓缺。新中國的地質工作,也曾經歷起起落落。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地質工作漸入低谷,投入減少,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普查勘探工作不斷萎縮,地質工作者處境艱難,地質隊伍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每況愈下。
于是“地質工程師賣冰棍、打零工,職工賣早點和小商品,年輕力壯的,干脆蹬起三輪車……”
記者曾經在山西217隊聽到這樣的故事:那個年代,地質職工沒錢買菜,只能趁著天黑到菜市場轉幾圈,揀人家掰下來的菜葉子。
曾有一名高級工程師在自己樓下的市場疾呼:這就是我為找礦付出一生的回報嗎?
“一入地質門,三代找礦人。”為經濟發(fā)展“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地質人,困惑了。
地質工作的停滯,不但讓傳媒從此遠離,公眾的視線也遠離了。
但是,國民經濟發(fā)展注定離不開地質工作。當改革開放的中國進入中華崛起新時代的時候,飛速發(fā)展的經濟社會,又一次向地質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戰(zhàn)——礦產儲量的入不敷出,全面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資源緊約束,全球背景下資源配置的壟斷與限制,都在呼喚著地質工作的加強。
國土資源部成立后,即在全國實施歷時12年的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當《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出臺后,地質界沸騰了,地質工作者們歡呼了——“我們終于又有用武之地了!”沒有了報怨,一心想的就是怎樣為祖國再做更大的貢獻。
其實,記者在微博的眾多跟帖中,讀到許多地質人撫今追昔后的拳拳赤子之情:
“也曾想放棄,但當歷盡千辛萬苦把自己的設想變?yōu)楝F(xiàn)狀,為國家找到礦藏時的興奮與快樂,之前的辛苦與付出是值的。”
“曾經我們很茫然,但現(xiàn)在最怕的是辜負祖國和人民的厚望,怕富饒的寶藏隔一面之墻而永埋地下。有領導們的關心和支持,我們會不斷努力,繼承和弘揚以獻身地質事業(yè)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為共和國建設添磚加瓦!”
“作為一個地質隊長,我為擁有這么一支熱愛地質事業(yè)的職工隊伍感到自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我任期內能為浙江找兩個大礦。”
這就是我們的地質工作者:他們堅守,他們隱忍,他們默默付出,只要祖國需要,他們就毫無保留地沖上去。
三
《決定》發(fā)布至今,我國的地質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地質找礦改革發(fā)展大討論,催生出了地質找礦新機制;部省合作項目,串起了中央與地方地質工作的聯(lián)動紅線;地勘基金和大地調項目的介入,拉動了巨額社會資金進入礦產勘查與開發(fā)領域;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國土資源大調查、深部找礦專項,時時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城市地質、農業(yè)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無不取得令地質人驕傲和自豪的成就;公益性、商業(yè)性的地質工作,比翼雙飛。
截至2009年,地質工作者已發(fā)現(xiàn)礦產171種,其中有探明儲量的159種、礦產地2萬多處,鉛鋅、鎢、錫、銻、稀土、菱鎂礦、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儲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探明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已躋身世界礦產資源大國行列。
正是依托這些礦產資源的發(fā)現(xiàn),全國建成大中型礦山企業(yè)1萬多個,小型礦山企業(yè)11萬多個,從業(yè)人員800多萬人。300多座城市因礦崛起,許多礦業(yè)城市為地質工作者樹碑立傳。
新時期的地質工作,正以更強大的科技支撐能力服務于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上天、入地、下海,都有地質工作者參與,事關民生的地質災害防治,更記錄著地質人的奉獻。微博中,就有網友記錄下了這樣的情景:“去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fā)生后,我和甘肅的地質隊員們一同在災區(qū)工作了十天,和他們同吃同住、勘查現(xiàn)場、排除地災隱患……”
的確如此,試想,如果沒有三峽庫區(qū)、青藏鐵路等重點工程的地質災害評價、調查和防治,這些舉世矚目的工程能否順利完成?如果沒有全國農村地質災害隱患點調查及群測群防地質災害的監(jiān)測體系的建立,百姓如何安居?如果沒有被人民群眾譽為“生命工程”的地下水資源調查與監(jiān)測,千千萬萬群眾如何解渴?如果沒有全國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的探明,城市哪得清水如許?
傳承“三光榮”精神的地質工作,幾十年的努力已經筑成共和國大廈的基石。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更需要地質工作!
地質工作需要讓全社會都感知它的存在和重要,地質人需要理解與尊重。唯如此,“緊密結合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開放的地質找礦工作就能獲得社會各方的關心和支持”!
責任編輯: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