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我國每年廢舊手機電池2萬噸回收率僅1%

2009年08月17日 10:10 8347次瀏覽 來源:   分類: 再生金屬資訊


  我國巨大的廢舊手機和電池產出量與1%的回收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隨著手機普及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消費者更換手機的周期已由過去的3~5年縮短到18個月左右,手機已進入更新換代高峰期。多數城市家庭都有數量不等的廢舊手機,大量廢棄手機帶來的環(huán)境與資源問題日益突出,亟待解決。
  廢舊手機蘊含寶貴資源
  廢舊手機和電池蘊含著寶貴的資源。廢舊手機中銅、鋁、鋼鐵、塑料等可回收資源約占手機重量的90%。一部手機中鋼鐵占54%,銅鋁占20%,塑料占17%,線路板中還含有貴重的金、銀、鈀等金屬。1噸電路板中,可分離出130公斤銅、20公斤錫、0.45公斤黃金。1噸廢電池可提煉出200克黃金,而普通含金礦石(砂)每噸只能提取2克。鋰離子電池含有約17%的鈷、15%的銅和0.5%的鎳,其中鈷含量是我國鈷礦平均含量的850倍;鎳氫電池含有約30%的鎳、4%的鈷及10%的輕稀土金屬;鎳鎘電池含有約20%的鎳、1%的鈷及20%的鎘。
  據統(tǒng)計,我國生產手機電池年用鈷約5600噸、用鎳約3萬噸,相當于200萬噸鈷礦開采量或我國5年鈷礦產量,以及我國25%的鎳產量。
  目前,我國的廢舊手機電池綜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市場仍有待規(guī)范。據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節(jié)能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手機及配件可拆解為外殼、電路板、顯示屏、電池四大部件。外殼主要是塑料和金屬,通過破碎就可回收利用;顯示屏中含有有害重金屬和溴化阻燃劑,拆解處理技術較為復雜;電路板處理技術尚存爭議,焚燒和化學分離(火選和濕選)兩種方法在國外都有應用;手機鋰離子電池處理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產業(yè)化技術。
  在我國,部分廢舊手機電池常被一些不法分子從廢品回收站按每斤20元~35元的價格收購,然后取出電池芯進行分類、清潔、充電、焊接電路,再套上品牌手機電池外殼,塑封后制成一塊塊假冒偽劣電池,這樣的電池不僅質量差,還經常伴有輻射高、易爆炸等隱患,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和人身安全。
  提高無償回收利用意識
  廢舊手機回收率低,主要是多數手機用戶沒有意識到廢舊手機中的塑料和金屬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也不知道廢舊手機及電池中含有砷、汞等有毒有害物質,隨意丟棄和處置將會污染環(huán)境。有些人即使知道手機應當被回收利用,也不了解通過何種渠道如何去做。
  對此,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節(jié)能司表示,要推動我國手機電池回收再利用需要解決五個問題。
  解決觀念滯后的問題。我國大多數手機消費者的認識還處于廢舊物品折舊有償回收階段,消費者對電子廢棄物可能造成的環(huán)境危害認識不夠,隨手丟棄現象嚴重,選擇回收處理意識不強。
  解決管理措施滯后、監(jiān)督不到位的問題。目前多數從事廢舊手機回收和處理的企業(yè)與個人缺少行業(yè)規(guī)范,致使廢舊手機、電池一部分經翻新流入二手市場,一部分進入土法冶煉貴金屬的非法企業(yè)。規(guī)范的拆解回收企業(yè)在處理成本上沒有優(yōu)勢,經常處于“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
  解決處理技術不完善的問題。目前國內雖有一些專業(yè)機構和院所對處理廢舊手機電池開展了相關研究,有些技術比國外也不遜色,但多數工藝及其設備仍處于實驗室階段,還沒有達到產業(yè)化程度。
  解決對回收和綜合利用扶植、激勵政策缺乏的問題。包括廢舊手機電池在內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是一項新型產業(yè),現有的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yōu)惠政策尚未惠及該領域,企業(yè)缺少投資積極性。目前僅限于小規(guī)模回收和人工拆解處理,未能形成規(guī)?;?、產業(yè)化。
  解決手機電池設計規(guī)范和產品標準亟待統(tǒng)一的問題。目前,不僅不同品牌手機電池規(guī)格型號不統(tǒng)一,同一品牌不同型號的手機所用電池也不統(tǒng)一,電池和手機一同淘汰,增加了廢舊電池的數量。

 

[1] [2]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