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迷局:剛需強勁 供給不足 民資彷徨
2012年11月12日 13:58 22270次瀏覽 來源: 國產經新聞 分類: 重點新聞
近日,礦產資源領域迎來一“利好”:“礦產品產量持續(xù)快速增長。我國待查明礦產資源潛力巨大,礦產資源總體查明率平均僅為36%,許多礦種勘探尚處于早期階段。”
以上是來自國土資源部首次公開發(fā)布的一份年度中國礦產資源報告《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1》中的內容。
興奮勁還沒下去,疑惑已頓起:既然我國礦產資源儲備量和產量在快速增長,為什么我國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卻在不斷攀升?
來自國土部的最新數(shù)據顯示,我國石油、鐵、銅、鋁、鉀鹽等五大礦產的對外依存度都超過了50%的安全警戒線,其中石油和鐵礦石對外依存度甚至高達56%以上。
礦產品產量持續(xù)增長,但對外依存度卻不斷攀升,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對此現(xiàn)象,唯一能夠解釋的理由就是我國礦產資源增長的速度是滯后的。
礦產資源消費快于生產、生產快于勘查,是我國近年來長期存在的現(xiàn)狀。“十一五”,我國已成為礦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煤炭、鋼、10種有色金屬、水泥等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
“不能僅告訴大家,礦產資源增加了多少,還要告訴人們開采成本是多少,技術上是否可行?還要和經濟需求做個比較,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不然籠統(tǒng)地講,產量增加了多少,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并給大家產生誤導。”林伯強說。
此外林伯強指出,我國目前所能開發(fā)出的礦產資源產量,即供給與我國經濟發(fā)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是不匹配的。“從長期來看,我國礦產資源是短缺的。”
今年4月,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曾表示,未來10到2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對礦產資源的剛性需求與供給剛性制約矛盾將愈益嚴峻。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有25種礦產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
中國經濟持續(xù)高速的發(fā)展帶來了石油、煤炭、銅等重要礦產資源消費量的猛增,拉動了國際資源市場大宗礦產品價格的上揚。在國際資源市場上,中國幾乎陷入了“買什么,漲什么”的怪圈,礦產資源已成中國工業(yè)化進程的首要瓶頸。
就如何破解此瓶頸,在近日的第十四屆國際礦業(yè)大會開幕上,徐紹史列出了三大舉措:開源與截流并舉;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礦產勘查開發(fā);鼓勵國外企業(yè)投資中國礦產勘查開發(fā),也鼓勵國內企業(yè)走出去。
“礦業(yè)勘探和開發(fā)是對技術和資金要求相對較高的專業(yè)工程,在技術上,我國勘探水平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加上我國地質、地勢結構復雜,加大了勘探難度,借助外企技術及民資,有助于加速礦產勘探工程的進程。”中投顧問冶金行業(yè)研究員苑志斌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為鼓勵和引導民資積極參與礦產勘查開發(fā),今年6月,國土資源部和全國工商聯(lián)聯(lián)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迄今為止,更多的民資尚在觀望。除了顧忌投資風險大、資金門檻高、回報周期長等因素外,礦產資源領域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也是阻礙著民資跨向這一行業(yè)的主因。
據悉,自2005年以來,多部委曾多次聯(lián)合展開礦產資源開發(fā)整合專項行動,經歷了長達7年的整治,目前全國的礦業(yè)權數(shù)量已經減少了2.6萬個,比過去減少了44%。
苑志斌認為,礦業(yè)權數(shù)的減少與鼓勵民資和外資參與礦產勘探開發(fā)政策之間不存在矛盾,開展礦產資源整治和兼并重組主要是為了整頓市場秩序,淘汰落后產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等。
但有業(yè)內人士表示,這些舉措卻增加了民資的思想包袱和顧慮?;饷耖g資本所遭遇的種種體制障礙以及保證“誰投資、誰受益”的“蛋糕”真正落在民資頭上的細則和條例亟待出臺。
近年來,走出去找礦和采礦的國內企業(yè)越來越多,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海外機會多,風險也不小,有位曾去國外考察的企業(yè)負責人就曾表示,“交通運輸是個大問題,原料、員工都要靠飛機進出,成本太高,根本掙不到錢。”
責任編輯: 四筆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