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納米修復電池技術問世 推動電池產業(yè)前進

2013年04月18日 9:26 9564次瀏覽 來源:   分類: 科技創(chuàng)新


  電動車,作為一種經濟節(jié)能、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備受消費者青睞。據調查,我國電動車產銷量已達2000萬輛,市場保有量達1.2億,我國已成為世界電動車產銷大國。雖然如此,但是電動車電池壽命問題一直是困擾生產企業(yè)和消費者的難題。
  作為電動車的動力來源,電池是評價電動車的重要指標。我國目前電動車采用的電池絕大部分為鉛酸蓄電池。好的鉛酸蓄電池安全可靠,動力強勁,行駛距離長。但是電動車往往在使用半年之后便會出現電池容量下降、動力不足及行駛距離縮短等問題。如果更換一組48V20AH的電池組大約在600元左右,是一輛新電動車售價的1/3左右,更換60V的電池組成本會更高。頻繁的更換新電池無疑會增加消費者的經濟負擔,于是電池修復技術在市場的需求下應運而生。
  1.傳統電池修復技術現狀
  當前電池修復技術分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兩類。物理修復有水療法、淺循環(huán)大電流充電法、脈沖電池修復儀修復法。化學修復有添加無機鹽電池修復液、有機物和絡合劑電池修復液法。
  這些修復法是在鉛酸蓄電池修復技術處于開發(fā)階段的初級修復法。物理修復法普遍存在操作繁瑣,不適用密封電池與老電池,易引發(fā)活性物質脫落,設計參數不合理等情況。這些情況直接導致了電池修復效果差,甚至一些電池無法修復。化學修復法則存在形成的化合物不穩(wěn)定,極板硫化脫附溶解,化學試劑損壞極板,修復電池壽命縮短等情況。更重要的是化學修復法在操作過程中使用的化學試劑會給環(huán)境造成污染,同時也增加了操作者的風險,有可能給操作者帶來健康上的損害。
  部分電動車經銷機構會推出電池以舊換新服務,事實上給消費者更換的往往是經過活化修復后的舊電池。在消費者感謝經銷商為自己更換電池的服務時,經銷商卻偷梁換柱,用舊電池換走了消費者的新電池。
  還有一些所謂的高科技電池修復儀完全是電池充電器的偽裝產品。普通的電池充電器按照價格高昂的電池修復儀出售給消費者,消費者損失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由于存在電池與充電器不匹配的問題,具有引發(fā)爆炸、燃燒的危險,對消費者的生命財產構成極大威脅。
  2.二代電池納米修復技術更具優(yōu)越性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更多新技術、新材料不斷面世,為電動車電池的修復打下了技術基礎。
  當前相對于傳統電池修復法來說最安全、最高效、最環(huán)保的修復方法是納米碳溶膠電池活化劑修復技術。
  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1米的十億分之一為1納米。當物質達到納米級時其物理化學性質便會發(fā)生巨大改變。納米碳顆粒為球狀分散體,它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和極高的比表面能,表面選擇吸附性強,導電性能優(yōu)異。由于其體積微小,使納米碳顆粒具有量子尺寸效應和宏觀量子遂道效應。這些獨一無二的特點賦予了納米碳產品某些天生的優(yōu)越性。
  納米碳溶膠是納米碳材料中的一種,將其添加到鉛酸蓄電池中,納米碳微粒便會均勻的吸附在極板表面形成保護膜固化極板,使不可逆硫酸鹽結晶崩解,防止電池失水,極板活性物質軟化脫落,極板硫化、極化、鉛枝晶化及單格落后等一系列導致電池性能降低的情況的發(fā)生,達到降低電池內阻,提高鉛酸蓄電池活性物質利用率和電池能量密度的目的。
  納米碳溶膠電池活化劑修復技術還是一種節(jié)能環(huán)保的電池修復技術。相對于傳統的物理修復法和化學修復法,納米碳溶膠電池活化劑修復技術不需要進行充放電,不需要添加化學電解液,是一種零耗能,無污染的電池修復方法。納米碳溶膠電池活化劑修復技術操作簡便,修復后活性物質穩(wěn)定牢固不易脫落,修復效果好。更重要的是此法不需要添加化學試劑,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保證了操作者的人身健康。
  納米碳溶膠電池活化劑修復技術對電池修復行業(yè)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由于這種技術種種不可取代的優(yōu)點,消費者更愿意將電池以這種方法進行修復,因此納米碳溶膠電池活化劑修復技術在行業(yè)中更具競爭力和推廣力。目前專業(yè)的電池修復門店已經普遍采用此種方法。

3D太陽能電池進太空 碳納米管迎發(fā)展機遇

億緯鋰能:將擴充鋰電池產能 買入評級

鉛蓄電池產業(yè)要生存先滿足環(huán)保條件

“逆向硫化過程”可用廢硫造更優(yōu)異硫—鋰電池

前景無限 鋰電池板塊望迎爆發(fā)(10股解析)

松下為斯巴魯首款混動車提供鎳氫電池

奇特細菌與金屬反應可作燃料電池

耐高溫儲能用鉛酸蓄電池成市場新寵

責任編輯:小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