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400米開鉆
——江西省地礦局九〇一隊武山銅礦坑內鉆項目施工側記
2017年03月03日 8:38 2801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地質礦業(yè) 作者: 李志強
一襲綠衣挺拔屹立,直指云霄,雷鳴般巨響隨著山風,在連綿起伏的山巒間回蕩,一群橘黃色的勘探工人穿梭于翠綠色的山間小路……這是通常人們對勘探隊伍的印象。然而,近期江西省地礦局九〇一隊鉆探技術研究院三分院卻一改常規(guī),將鉆探平臺擺在了離地面400米深的礦洞中,在昏暗的燈光下作業(yè)。他們是如何在眾多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甲方認可的呢?
敢于創(chuàng)新才有出路采礦業(yè)一直在我國經濟發(fā)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隨著地質找礦方向逐漸轉移到深部隱伏礦床,很多傳統(tǒng)探礦方法無法滿足礦山生產需要。這時,坑內鉆作為一種新型生產探礦手段應運而生,具有效率高、造價低、靈活性好和應用形式多樣等優(yōu)點,能準確圈定礦體形態(tài)及地質構造,為礦山生產提供更為科學的資料。
九〇一隊探礦工程專家分析:“作為江西省最大的鉆探隊伍,應該敢于打破傳統(tǒng),在技術工藝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這樣才不至于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落下風。”
有著豐富經驗的機長陳若飛說:“我們雖然在坑內鉆方面有技術儲備和成功經驗,但那畢竟是幾年前的事,現在施工礦種和環(huán)境已經大不相同,決不能因為之前的成功而粗心大意。況且在我們進場之前已經有幾支隊伍敗下陣來。”
穩(wěn)中求進獲突破機長陳若飛表示:“在吸取之前本工地施工隊伍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要‘求穩(wěn)不求快’,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實現一氣呵成。”隨后,九〇一隊鉆探三分院立即根據地質設計要求調整施工隊伍配置,挑選經驗豐富的施工人員,全力滿足相關技術及設備要求。
最終,經大隊總工辦技術專家和三分院技術人員研究決定,采用繩索取心工藝,150mm口徑開孔,期間要經95mm口徑和75mm口徑三級鉆進,其中75mm口徑為最后備選,如果鉆進順利就以95mm口徑終孔。
當鉆進至350-380米之間時,整個機臺的神經都格外緊張,因為這在礦區(qū)被稱為鉆探隊伍的“死亡30米”,很多隊伍就是在這鎩羽而歸。陳若飛介紹:“這30米,溶洞十分發(fā)育,最大有4米深,再加上全程漏水,施工難度極大。”根據預案,他們采用跟管鉆進方法,75mm先行鉆進,95mm隨后跟進,配以針對此孔調配的專用泥漿,一寸寸穩(wěn)步推進,最終順利穿透。
嚴字當頭,方得始終經過20余天奮戰(zhàn),該孔已進至535米,接近設計孔深,即將終孔。在成績面前,機長陳若飛十分謙虛:“這不算什么,畢竟還沒有終孔。”他表示,取得階段性勝利都得益于對管理制度的嚴格執(zhí)行。
據悉,機臺除了堅持本隊班前班后會議,確保“三定三查”之外,還嚴格遵守礦山管理制度,按要求強化新進施工人員的安全教育,重點是入井施工安全注意事項,嚴格執(zhí)行出入井登記制度,同時機臺指定專職安全員做好日常施工中硐室松石、施工用電、隱患排查等。
在技術操作方面,機臺嚴格按照技術規(guī)范和既定設計穩(wěn)步推進。期間,多次組織專家到現場指導和組織人員到兄弟單位交流學習。據機長陳若飛介紹,接下來還會有兩個80度和60度的大傾角鉆孔等著他們去征服,他說:“我們沒有透視眼,地下的事情誰都說不清,風險總是存在的,但信心源自實力,我們是經得起考研的隊伍。”
責任編輯:羅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