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找礦:走進春天里
——黨的十六大以來地質找礦工作綜述
2012年08月15日 9:23 14271次瀏覽 來源: 中國國土資源報 分類: 重點新聞 作者: 李偉鋒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加強地質工作的種種舉措,有力地推動著中國地質找礦工作大步前進。
十年來,從《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到《找礦突破戰(zhàn)略行動綱要》的實施,從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的累累碩果到摸清我國礦產資源家底的資源潛力調查評價穩(wěn)步推進,從我國20個重點成礦區(qū)帶的確立到47片整裝勘查區(qū)捷報頻傳,從“海洋六號”駛向深海大洋探寶到企業(yè)“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礦產資源勘查開發(fā)……
這十年,我國地質找礦工作飛速前進,更好地融入與服務經濟社會發(fā)展;這十年,更是地質找礦成果井噴般涌現的十年。
我國地質找礦,正在保障發(fā)展和保護資源的歷史使命下,昂首走進新的春天。
新世紀,呼喚加強地質找礦工作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走新型工業(yè)化道路,必須“合理開發(fā)和節(jié)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這一要求,正是基于我國當時資源供應情況提出的。
新世紀初,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發(fā)展提速,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持續(xù)快速增長。一段時期我國礦產品供應相對寬松的局面,仿佛一夜之間被打破,不但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礦產品供給吃緊,就連許多普通或大宗礦產,也開始供不應求。資源約束替代資本約束,逐漸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瓶頸之一。
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地質勘查管理體制改革后,地勘單位百萬大軍大部分實行屬地管理,國家對地勘的投入也從中央財政劃轉各省(區(qū)、市),而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投入的八成都用在了地勘單位的人員成本上,真正用于找礦的投入少之又少。
2002年,全國政協調研組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25種主要金屬礦產所在的415座大中型礦山,因保有儲量趨于枯竭而關閉及存在不同程度危機的礦山,已經占到50%。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勘查投入不足。
在我國地質勘查管理體制改革與資源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下,地質找礦工作開始了有針對性的專項投入:設立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等。這些項目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質找礦投入的不足——固體礦產勘查開始走出低谷,公益性地質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商業(yè)性礦產勘查開始為社會認同。
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新形勢下,從總體上看,我國地質工作體制不順、活力不足、投入不夠、功能不強和人才缺乏等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由此導致的地質找礦成果不明顯、不突出、不足以保障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問題仍然存在。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快車,迫切呼喚地質工作大發(fā)展和地質找礦大突破。
2006年1月28日,《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發(fā)布,像一聲春雷震響在共和國上空,預示著我國地質找礦事業(yè)迎來新的春天。
在《決定》中,加強地質工作被定義為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推進城鄉(xiāng)建設、開展國土整治的重要基礎和防治地質災害、改善人居環(huán)境的重要手段?!稕Q定》特別提出,要切實加強重要礦產資源勘查,努力實現地質找礦新的重大突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資源保障和基礎支撐。
這是新世紀以來,國家層面首次提出找礦重大突破的要求。
立足國內,實現找礦突破,保障礦產資源供給,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責任編輯: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luytgc.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